讓孩子看見故鄉

「裡山小學堂」是一個從食農教育慢慢演化而成的蕉埔里山聚落扎根課程。早在「裡山小學堂」甚至「裡山塾」開始之前,我們即與蕉埔國小合作過數次食農教育相關課程,並累積了我們後來開啟「校園食與農」計畫的能量。2017年,當我們與蕉埔國小再度合作,我們把視角聚焦在如何讓孩子們可以用心看見自己的家鄉,並挖掘深藏其中的美好,了解目前正遇上的各種可能的習題。我們從蕉埔里山的生產、生活與生態切入,從中挖掘素材,並整合成兩個年度的系列課程,希望可以讓孩子們完整體驗蕉埔里山的多元樣貌,當有一天孩子們成長、外出就讀或工作,面對他人的詢問,孩子們可以很自信地說出「蕉埔里山」是一個甚麼樣的地方

「裡山小學堂」以蕉埔國小三、四年級為實施對象,從三年級下學期開始,蕉埔國小的孩子們即進入「裡山小學堂」中學習,並在五年級上學習結束時,從「裡山小學堂」畢業。因應蕉埔國小小校的特性,採兩個年級一起參與課程,但因為兩個年度的課程規劃並未重複,所以不同年級學生參與的都是完整而不重複的學習內容。

「裡山小學堂」包含4個學習主軸以及與暑假辦理的「社區地圖探索營」,每個學習主軸安排10次課程(每次兩節課時間),暑期的「社區地圖探索營」則為期四天,茲分別說明如下:

  1. 蕉埔里山的食農特性—秋冬篇

此一學習主軸以蕉埔里山的秋冬蔬菜醃漬加工為主軸,規劃種植蘿蔔、芥菜,製作蘿蔔絲、酸菜。同時結合鄰家種植特性,安排聚落菜園的參訪學習,讓學生了解聚落的耕種樣貌,並配合冬季蔬菜種植,讓學生體驗野炊活動中,準備柴火、生火、野地炊煮等體驗內容。此外,在此一主軸執行過程中,將搭配溪流調查主軸,持續進行溪流生態與水質定點調查至年底。

  1. 蕉埔里山的食農特性—春夏篇

以春夏季蔬菜醃漬加工為主軸,規劃種植長豆、小黃瓜、瓠瓜,並結合鄰家竹筍製作(或觀摩)豆仔乾、脆瓜、筍乾、瓠仔瓜乾等。結合採筍課程,講解竹子種類、用途,並安排搭棚架、竹筒飯、竹蜻蜓等質材運用的體驗課程。在此一主軸中並納入稻作系統,體驗插秧、除草、稻草人與收割等稻作重要過程。

為接續之後石虎保育主軸課程,在此系列課程中將開始安排進行石虎自動相機調查至年底。

  1. 蕉埔里山的山環境—石虎保育、地景與友善耕種

此一系列課程將帶學生探索石虎的生態習性、現況、危機與解決之道,安排石虎的科學研究:無線電追蹤、自動相機架設以及石虎的相關生態研究課程,以及石虎與在地聚落的友善耕種,藉此連結裡山青果社 等在地友善耕做農友。最終希望可以引導學生產生在地的石虎保育行動。

  1. 蕉埔里山的水環境—溪流水質與生態調查

進行大埔溪定點調查課程:聰畬橋下進行水質與生態不同季節資料蒐集(水位、水溫、混濁度、溶氧、酸鹼度、電導度、氨氮)以及水生指標生物的調查與學習,傳統釣具、漁具之認識與使用,溪流生物資源的運用等。過程中希望帶領學生認養大浦溪河段,最終目的是讓學校與社區一起認養此一蕉埔里生命之溪流。

  • 社區地圖探索營–深入聚落認識故鄉

藉由為期四天的營隊課程,不僅教授學生基本的地圖運用相關知識,更要帶領學生走訪蕉埔里山的主要生活區域,紀錄蕉埔里山的生態、人文、生活據點與樣貌,並製作成社區地圖。此一地圖會因為當年度的相關課程,與水環境(水域水質與生態調查)與山環境(里山地景與石虎保育)連結,相輔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