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程2014

[按]這一篇文章原本是配合2014年底的「裡山塾電子報」撰寫的文章「裡山青果社-實踐里山倡議的第一步」,正好完整地記錄了「裡山青果社」第一年的工作軌跡,轉錄於此,與大家分享!

2014年即將結束,回顧今年的「裡山塾」,除了常態舉辦的各種體驗活動之外,我們有了幾件新的創舉,首先是跨出去的第一個大腳步–「食農教育」專車啟動,展開與4所學校的合作教學,另一件則是我們籌辦了第一屆的「里山鄰家ㄟ保育市集」並獲得不少好評,第三件嶄新開啟的事務,就是針對在地柑橘果農所規劃的「裡山青果社」系列課程開辦了!

回想我們剛進駐苑裡鎮蕉埔里時,第一個好奇的就是這裡有哪些產業可以成為我們規劃環境教育的題材。我們發現,除了梯田之外,蕉埔里與鄰近的石鎮里之山坡地主要種植柑橘水果,從中秋前後的文旦,十月份的大白柚、椪柑、西施柚、十一月的帝王柑、砂糖橘,十二月份的茂谷柑到過年前的桶柑,還有少量種植的柳丁、金桔、檸檬、虎頭柑,種類繁多。所以,在規劃活動時,「里山柑橘香」活動也順應而生,到現在也是每年秋冬季節的熱門活動呢!
左圖,秋冬季節的柑橘樹上結實累累

但是,隨著我們對當地果農的接觸越深,也更加反思「裡山塾」身為一間環境學習中心所需扮演的角色。當大部分果農還是習慣使用農藥、除草劑時,還是在產季受制於大盤商壓低價格而缺乏其他銷售管道時,當大家還是把產量當作第一考量所以販售時只好比誰的價格低的時候,「裡山塾」該採取何種行動來因應呢?

這讓我們想起「裡山塾」的其中一個營運主軸,「里山倡議」。如果說「裡山塾」來到「裡山塾」希望做到的是「里山倡議」的在地實踐,那麼?里山倡議該怎麼落實在當地社區?如果說石虎保育(以及石虎所代表的里山所擁有的生物多樣性)是一個重要課題,而劃設保護區在苗栗淺山地區是如此滯礙難行時,有沒有可能讓當地人轉換角色,成為在地環境永續與生物多樣性保育的關鍵角色呢?

我們想到的,就是能否轉換果農的耕作模式,讓果農採用友善環境的耕種方式,降低果園管理對生物多樣性的衝擊,同時也提昇水果的品質與產值(而非產量)。譬如,如果淺山的果園都採用草生栽培,果園都能維持基本的草生相,有了初階的生產者(草生植被),生態系也能維持,石虎或其他仰賴淺山環境的動物也有了棲息環境與食物來源!

圖:使用除草劑後雜草都除掉了,同時生態也消失了 / 山坡地沒有植物的根抓住土壤,大雨一來就容易崩塌

當然,這個夢想絕非那麼簡單?想像一下,如果我們對著平常用慣了農藥化肥的果農大聲嚷嚷:讓我們來種植「有機」水果吧!大部分的農友大概都會對我冷眼相看:你自己去種「有機」吧!

這是一件長期工程,需要的是穩扎穩打,是以「裡山塾」第一年的「裡山青果社」並不貪心,目標是把「柑橘果樹合理化管理」帶入,先從學習正確的用藥、施肥開始,撼動目前盤根錯節的錯誤管理觀念,看見新的可能性。

還記得「里山青果社」第一堂課,我們找的是苗栗農業改良場的劉研究員,因為跟當地產銷班會議結合,所以產銷班廿多位班員大都前來。但是七月份的第二堂課邀請的是台南農業改良場的林明瑩研究員前來,這一堂課講的是農民最關心的「柑橘果樹病蟲害管理」,但因為沒有跟產銷班會議結合,竟然只來了4個果農!痛定思痛,我們取得了產銷班班員的名冊,後續課程在上課前不僅發出書面通知,也會在前一、兩天透過電話與農友聯繫,儘管未跟產銷班會議結合,上課人數也慢慢提升。大家也漸漸發現,我們安排的課程相當切合農民的需要,有些果農開始幫我們找其他的果農來上課,後續三次課程大都有10~15位果農前來上課,原訂90分鐘的課程時間,也往往在農友踴躍的問題下延長,讓我們逐步建立了信心。

隨著兩場「病蟲害管理」的頗受好評,我們發現農民在意的重點還是「哪一種病蟲害要用哪一種藥來處理」,這也促使我們開始思考應該讓農友對果樹照顧有更全觀的概念,畢竟果樹照顧不應該只是等蟲害發生再來「洗藥啊」!如果把果園的土壤性質與水份管理好,每一年的修枝也做好,其實應該可以大幅降低病蟲害發生的機率。因此,我們安排了「土壤」課程,還事先讓農友採取果園土壤,由我們統一送至農業改良場檢驗。我們還把檢驗資料先寄給了「柑橘果樹合理化施肥」的講師,台中農業改良場賴文龍研究員。賴研究員在上課時依據送驗農友的檢驗結果,一一解析土壤狀態以及土壤改良的重點,甚至可以透過檢驗結果就猜出農友「慣於使用哪一號肥料」,讓我們非常驚訝呢!透過這堂課也讓我們發現,「土壤」根本就是地球上的另一個小宇宙啊!

圖:劉研究員與產銷班員分享柑橘果樹管理技術/ 葉研究員與農友分享病蟲害管理技術

十月份,我們特地安排了一場苗栗產地小旅行,帶著這群農友拜訪獅潭果樹產銷班、大湖悠然柑橘果園與卓蘭詹錦章農友。獅潭果樹產銷班曾經獲得全國十大經典產銷班,所以在地農友可以了解一個成功的產銷班到底該如何運作,大湖悠然柑橘果園的呂世詮農友與卓蘭詹錦章農友則是在柑橘種植管理上擁有相當獨到的技術,可以讓在地農友學習。其實,參訪這三處有一個共通點,就是都採取不用除草劑的「草生栽培」,隨著這一場小旅行,農友們不斷的聽到「草生栽培」對於柑橘果樹的種種好處,原本篤定非用除草劑不可的想法也漸漸動搖。還記得參加這場小旅行的鄧阿伯每每在一處見習後,頗認同不用除草劑的好處,但是在移動的車程中又嚷嚷著:唉啊,不用除草劑真的可以嗎?另外,有位一年僅用一次除草劑的農友,也因而下定決心:明年開始,把唯一的一次除草劑也省下來吧!

圖:「里山青果社」產地小旅行參訪大湖悠然果園 / 卓蘭詹錦章農友分享種植心得

在這次產地小旅行之後,我們更進一步拉近了與果農之間的關係,另一個收穫是,透過某些農友與在地人士的協助,有些不願意參加果樹產銷班的果農,也參與了這次小旅行,並且開始參與「裡山青果社」後續講座課程!

年底前的最後一場課程,我們邀請了桃園農業改良場的施伯明研究員,針對柑橘果樹的栽培管理進行分享,期望透過這場講座,讓農民關注的角度,從病蟲害防治移開,轉移到更重要的土壤、水源、修枝、蔬果等管理工作上,也算是為明年新的柑橘產季作準備。

有了今年的基礎,明年度的「裡山青果社」課程也開始規劃,同時,我們也在思考目前幾位已經採用草生栽培的農友,如何進一步建立減農藥、品質提昇的示範農園,尋找取代農藥防治的替代資材,研究低成本、農民可自己操作的土壤改良方法,同時讓農友們可以更密切的交流種植技術,讓在地的水果的品質與安全性進一步提昇,而在地的生態環境與生物多樣相保育也可以獲得保障。

在地里山倡議的實踐,「裡山塾」總算邁出關鍵的第一步,當然,我們也會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