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里山倡議

「里山(Satoyama)」是指住家、村落、耕地、池塘、溪流與山丘等混和地景。這類多蕉埔里山的梯田美景樣化的環境,因為當地居民的合理運用,不僅提供了村落所需的糧食、水源與生活物資,涵養在地文化,增加當地的生物多樣性,並達到環境永續利用的目標,是公認的永續型社會生態生產地景(socio-ecological production)。「裡山塾」所在的苑裡鎮蕉埔里周邊,就是典型的「里山」環境。

何謂「里山倡議」?

「里山」一詞雖源自日本,但全球各地皆有以里山基本原則管理的永續案例。因此,聯合國大學高等研究所(UNU- IAS)與日本環境省發起了「里山倡議(Satoyama Initiatives)」,希望透過整理全球各地現存的里山案例,提倡里山環境管理模式,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願景。

其實「里山」的重點不僅是鑲嵌的混和地景,更重要的,是管理「里山」背後的精神以及其所欲達成的目標。因此,在「里山倡議」中也提出了里山倡議的概念架構:三摺法與五個關鍵觀點,並以「人類社會與自然和諧共存」為目標。

三摺法(Three Fold Approach):
1. 集中所有能確保生態服務與價值的智慧;
2. 整合傳統知識與現代科學;
3. 開創新的公共財/新型態的共同管理機制。

五個關鍵觀點(5 key perspectives):
1. 在環境承載量與環境恢復能力限度內使用資源;
2. 循環使用自然資源;
3. 認可在地傳統與文化的價值與重要性;
4. 透過多方參與及合作夥伴管理自然資源;
5. 對在地的社會經濟做出貢獻。

(圖片來源:” The satoyama initiative “)

上述五個關鍵觀點從原文直譯或許較難理解,東華大學李光中教授則將這五個觀點簡單轉譯為較容易的理解的以下五點:
1. 保全土地健康;
2. 活用自然資源;
3. 發揚農村/原住民部落傳統智慧;
4. 促進社區本位的群策群力;
5. 活絡社群/經濟。

此一概念架構的優點,在於沒有硬性規定作法,但是提供了基本精神原則,也因此可以因應國家、環境之不同,採取適當的方法來建構自己的里山生活管理模式。目前在「里山倡議」的網站上也整理了許多來自世界各地的里山管理案例。在台灣,目前主要由林務局推動台灣水梯田環境復育來開創里山環境保育,還有東華大學李光中老師積極推動台灣的「里山倡議」運動。如果你想更認識「里山」的相關概念,可以參閱趙榮台教授撰寫的「里山倡議」一文,或是李光中老師所寫「里山倡議的核心概念與國際發展現況」。

基於對實踐「里山倡議」的深度思考,「裡山塾」決定鎖定所在社區最主要的產業–柑橘果樹栽種,開始在地的「里山倡議」運動,透過三摺法與五個關鍵觀點的深度思考,把可以運用的策略運用於在地柑橘產業再造,期盼可以達到產業友善環境轉型與實踐「里山倡議」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