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學問大(下)

文華 2012-09-14

小試身手後,高難度的竹編課就正式登場了。阿伯很滿意地在裡山塾的後山選了一根十年的「烏葉ㄚ」,和另一根三年竹。我問來湊熱鬧的隔壁秀琴阿姨怎麼分辨竹的年齡,阿姨還是一副老話:多看、多鋸就會知道了。原來功夫真的沒有捷徑,經驗的累積是不能省的。只見阿伯拿起竹子,用柴刀對準竹子的中心點,「內力」一頂,竹子就裂開,阿伯再順勢將柴刀往下一直銼下去,沒一分鐘,長長的竹子就變成兩半。之後阿伯再將剖半的竹子剖成適合作竹編大小的竹條,見阿伯剖得一整個很順,唰!唰!唰!彷彿有人在後方幫他拉竹條,助他一臂之力一樣。

不過要說神乎其技,還是阿伯的剖篾ㄚ功夫,看著阿伯左手呈ㄈ字型,大拇指壓著約有一斤重的柴刀,其餘4指含著一個約15公分長的半剖竹子,竹條就放在柴刀與竹子間,粗粗大大的柴刀從竹條頂端切入,左手將柴刀往下推,右手將竹條往上推,頓時不到1mm厚,長達2~3公尺的竹篾ㄚ,就在這樣雙手合作無間,好似機器般流暢的動作下完成了。在阿伯剖過幾旬後,鼓起勇氣跟阿伯說讓我試試看好嗎?結果「唰」不到20公分竹篾ㄚ就斷了。望著阿伯那輕輕鬆鬆就「唰」出的兩三米長竹篾ㄚ,看來這門功夫要學得透,兩三年的時間是跑不掉。但阿伯鼓勵我們,沒關係慢慢學,我們可以先從竹編開始。

阿伯拿起四根竹篾ㄚ,熟練地編織起竹籃的底部。一上、一下、一上、一下,看起來一點都不難。不過「眉角」就在於做的緊不緊實,因此一字起子是竹編不可少的工具,編織一小段後,就要利用一字起,將竹籃「扳」一下,讓竹籃間的縫隙變得很小、很小。另外編竹籃的真功夫除了要編得緊實外,竹籃不同部位的「收邊」也是有學問喔!底部有底部的收邊法,「起身」(竹籃身體部分要開始作的時候)也有他的收邊,最難的收邊就是籃子上圍頂端的部分,這還要分兩個步驟完成,沒有現場跟著師傅邊看邊做,是很難學會的,就連想要用寫的分享給大家,還真不知該怎麼寫。籃身一上、一下的編法,簡單多了,這也是我們最快可以上手的地方,阿富趁機幫忙作了一小截,還作得很有模有樣喔!但竹子畢竟不比毛線來得柔軟,編不了多久,手就開始痛了。收邊太難,阿伯又教我們一個簡單的籃子編法,就是一般裝木炭、水果或者新娘嫁娶時用來裝「帶路雞」用的竹籃。阿伯說早期木炭還很盛行的時候,「賣火炭ㄟ」每個禮拜就要往他家跑一次,收購那滿屋子的竹籃,但還是常常做來不及給他用。果然這不用收邊的「火炭籃」頗適合我們這種程度,只要十幾分鐘,一個鳳梨造型的帶路雞竹籃就編好了。最後不藏功夫的阿伯,還用「竹青」(竹子表皮),編了一個小版的米籮,據秀琴阿姨說竹青是最難編的,因為很韌,不好「刁」形狀,編一個竹籮下來,手可能就起泡了,但用竹青作的竹器,卻是最耐用,也最耐重的。

看著竹子在阿伯的手上,可以變成好吃的食物,也可以用一把柴刀、一支鋸子、一支一字起,就變化出各式各樣不同的竹童玩、竹器皿。而這麼棒的生活技藝,卻即將消失,消失在PC、PVC、PET……等等P字開頭的塑膠興盛年代。更諷刺的是,P字用品大量使用,卻造成人類與自然間很大環境危機:掩埋後卻無法分解的百年不壞之身;不知情的動物把它當成食物,造成許多動物的個體死亡;焚燒塑膠垃圾,造成有毒空氣,影響整個自然界的健康。

反觀早期,人們取之自然、用之自然,尊重自然,適度地利用周遭可用的自然資源,用完了,用壞了,就回歸自然,再重新取用。這種適切運用大自然資源的能力,正是我們在走向現代化之後逐漸失去的里山智慧,其實這樣的智慧還保存在台灣的淺山、農村之中。這樣與自然共生共存的里山精神,正是裡山塾在這個新的據點,想要與大家分享的,也希望大家與我們一起共同來保存這樣的里山生活智慧,結合現代適切的科技,讓里山的傳統生活智慧可以繼續傳承。

後記:

自今年三月初觀樹教育基金會在苑裡蕉埔成立「裡山塾」後,就不斷有人問什麼是「里山」,為什麼要命名為「裡山塾」。雖然在第一期的電子報有小小的提一下,但可能大家對這個新名詞還是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而這次阿泉伯幫我們上的竹藝課,就是「里山精神」最好的示範了。

「里山」其實是取自日本「Satoyama」的漢字。在日本,「里山」泛指山邊受村里、聚落影響的生態環境。早期的里山常常伴隨著濫伐、濫墾、盜砍、山區火災、颱風災害、河川氾濫的問題;近來因生活型態改變,勞動人口外流,村落人口老化,里山則逐漸荒廢,或成為不法汙染物的棄置地點。自2007年起,「日本自然保護協會」發起「里モニ」(Field Monitoring)的活動,鼓勵山區居民或是對地區保育有興趣的國民參與地區觀察的活動。而日本環境廳也於2010年10月「生物多樣性公約」的第十屆締約大會會議上,與聯合國大學高等研究所共同推動通過「里山倡議」(Satoyama Initiative)之議題。目的是希望延續其透過自然方式維持的經濟活動,達成與自然共生的社會理想。想要更瞭解「里山倡議」的話,可以參考趙榮台老師於2012年生物多樣性教育培訓班的課程內容

座落於苑裡蕉埔里山區域的「裡山塾」,也將「里山倡議」納入環境學習中心的發展願景之一,因此取了所在地苑裡的「裡」字當作諧音。但就字面意思簡單的翻譯,其實「裡山」就是指「裡面的山」,也是我們當地口頭常說的「內山」(台語發音,指靠近平原地的淺山)。所以「內山」或許也可作為代表台灣Satoyama的用詞。從小,「內山」兩字就常常在耳邊出現。我們家以前在苑裡山腳開雜貨糕餅店,很多「內山人」都會從內山走一兩個小時到我們店裡買東西,山腳算是距離他們較近且較熱鬧的平原地,很多東西都在這裡集散。我也常聽媽媽說,哪一個「內山阿伯」作的掃帚足好用,哪個「內山阿婆」種ㄟ土芭樂足好吃。而我最喜歡就是坐著爸爸的計程車,跟「內山人」回「內山」,坐車兜風。而這麼熟悉的語言,這麼再平凡不過的兩個字,曾經被視為無發展潛力的區域,居然在我長大即將邁入中年時,有一群致力於永續社會的人,給了它新的社會定位。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