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野生動物無線電追蹤這件事

前一陣子裡山塾幾位夥伴執行一件很特別的任務:穿山甲野放個體的無線電追蹤。
事情是這樣的,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收養了一隻從小就被撿到的穿山甲個體,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之後,決定尋找適當地點野放,藉此觀察「#沒有野外生活經驗但經人為訓練的穿山甲」是否可以順利回歸山林。

 

是的,這是 #台灣第一例 沒有野外生活經驗的穿山甲個體野放。
 
因為深入研究穿山甲的孫敬閔老師與我們熟識,且多次在基金會頭屋新中心基地協助活動執行,他認為是很合適的穿山甲野放點,所以經過孫老師、特生中心以及觀樹基金會團隊討論後,決定就以頭屋基地作為這隻野放個體的新家,而無線電追蹤就是藉以瞭解這隻野放個體的野外生活狀況是否適應良好的主要方法。
 
參加過裡山塾舉辦的石虎尋蹤或穿山甲活動的夥伴,就知道「無線電追蹤」是怎麼一回事:首先,你要有一隻動物個體,然後把適當的無線電發報器安裝在野生動物身上,然後再透過無線電接收器來接收發報器發出的訊號。
 
無線電接收器會連接一接收天線來接收訊號,當天線正對發報器時,接收的訊號最明顯,因此可以藉由得到的訊號大小,來確認野生動物所在的方向,同時無線電發出的訊號,會因應動物個體休息或移動而發出不一樣的訊號,前者是規律的嗶聲,後者是較短促而不規律的嗶聲。所以透過接收訊號可以了解當下野生動物是在睡覺休息,還是在活動覓食,作息是否正常等。
 
為此,基金會內部組成團隊進行追蹤,藉機培養追蹤經驗,同時因為怕自身經驗不足,又再邀請 #台灣石虎保育協會 兩位夥伴協助,也藉此分攤追蹤工作量,畢竟,大家都有本來的工作要做。
 
好啦!一開始把玩新玩具當時是新鮮感滿滿,連忙到爆的本會執行長都數度參與追蹤,不過當我們開始執行任務時,就發現這真的是一門專業耶!光是野生動物所在方位的確認就讓我們花了好一段時間適應。
 
因為,當我們比較靠近追蹤個體時,接收器如果設定正常音量,大約正對目標所在位置的左右各30-40度角會收到差不多的訊號,這時要將接收器訊號音量轉小,來縮小範圍,有時必須轉到極為微弱的訊號來判讀,久而久之甚至會幻聽:懷疑到底是真的聽到訊號,還是自己腦補的…假訊號?
 
其實,再怎麼努力也無法取得單一明確的位置,多是透過縮小音量來取得一較為縮小的夾角,這時再取中間方向作為定位的方向。等到確認方向之後,接收器天線要正對定位方向不動,取出手機打開Triangulate app來設定第一條定位線。
 
接著要在地圖上判讀在哪裡進行第二條線的訊號接收,目標是可以跟第一條定位線形成接近90度夾角,這樣定位出來的點才是最正確的(上圖右)。因為定位出來的線多少有些誤差,如果兩條線的夾角越小(上圖左),這些微小誤差就會被放大,定位出來的個體位置就知失之毫釐差以千里了。而在山谷中還要避免谷地地形造成訊號判讀錯誤,有時要跑到制高點定位,這時要穿越林地就比較辛苦了。
 
總之我們前十天就在基地內一邊練習,一邊完成定位,雖難免經歷一些困難但還算順利,不過在過程中也發現這隻穿山甲不安於室,漸漸往基地外圍移動了。
 
有一天,當日負責追蹤的夥伴打電話來,沮喪地說:我找遍整個頭屋基地,都收不到訊號耶!檢查了天線是正確安裝的,接收器設定頻率也正確無誤,穿山甲還是渺無訊號,只能等晚上石虎保育協會的夥伴出馬。懷著忐忑的心,晚間八點左右石虎保育協會夥伴傳來訊息,在距離野放點約一百公尺直線距離的另一個谷地收到訊號,也順利完成定位,這才讓我們放下心來,後續追蹤也才能持續進行。
 
所以,連移動緩慢的穿山甲都會追丟,那行動敏捷的石虎該如何追蹤?這不得不讓我們佩服石虎保育協會的夥伴們!大部分的時候,他們是帶著接收器,沿路收訊號來找尋追蹤的石虎個體,往往要移動數公里才會找到訊號,而穿山越嶺跑到人家後院、果園乃至杳無人跡的山林制高點,或是在過程中與蜜蜂、蛇類狹路相逢也是可能的!還記得石虎媽媽陳美汀老師就曾經在調查過程中被蜂螫進了醫院休養呢!
 
總之,有了此次經驗的密集訓練,除了石虎尋蹤與穿山甲活動外,我們也會將無線電追蹤納入 #新活動的體驗內容,並且讓大家可以深入體驗,敬請期待喔!
 
至於那隻野放穿山甲後來怎麼了,又是 #另外一個故事 啦!
Please follow and like u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