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樹教育基金會成立之初,即遇上台鐵三義舊山線苗栗段的存廢議題。因為三義舊山線的停駛,火車不再來,當地居民對於舊山線鐵道的存廢,也引起正反兩方的激烈爭辯。觀樹教育基金會發現,三義舊山線苗栗段其實是很重要的文化與自然資產,但是對於如何保存與運用卻仍在探索之中。
為此,在種種因緣際會下,觀樹教育基金會與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有了接觸的機會,並透過周儒教授的解釋,我們瞭解了原來可以透過「環境教育」的方式,來運用三義舊山線的文化與自然資產,甚至可以進一步成立為「環境學習中心」,做為全國民眾參與環境教育與體驗文化、自然之美的場域。
自此,推動優質的環境教育,以及建構示範型的環境學習中心,成為觀樹教育基金會的主要目標,直到現在,以及未來。
「環境教育」是什麼?
依據我國環境教育法(2010)之定義,「環境教育」是指:「運用教育方法,培育國民瞭解與環境之倫理關係,增進國民保護環境之知識、技能、態度及價值觀,促使國民重視環境,採取行動,以達永續發展之公民教育過程。」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 1977)則定義「環境教育為」:「環境教育是一個教育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和社會認知他們的環境,以及組成環境的生物、物理與社會文化成分間的交互作用,得到知識、技能與價值觀,並能個別的或集體的解決現在和將來的環境問題。」
簡單的說,環境教育是為了「解決現在的和將來的環境問題」。在這裡的「環境」包含自然的、人文的與產業的層次。環境教育著重在知識、態度與價值觀的養成,希望讓民眾在教育的過程中,瞭解人類與其生存環境之間的緊密關係,最終的目的是希望產生負責任的環境行為。
「環境學習中心」是什麼?
環境學習中心是指運用一塊具有特色的環境資源,讓民眾進行自然體驗、環境學習的場域。它提供了適當的環境、展示、教育、設施與活動,並協助所在地建立基礎資料、維護自然生態、保存文史資產、振興地方產業,以及提供優質的環境學習機會。環境學習中心也稱為自然中心(nature center)或戶外教育中心(outdoor education center)、戶外學校(outdoor school)。
環境學習中心的發展在美國已經有將近100年歷史。根據學者統計,在北美洲就有超過4000所這樣的機構,在台灣,近十年來透過台灣環境教育學者的努力下,民間以關渡自然公園、二格山環境學習中心教具代表性,政府部門則以林務局由森林遊客區轉型成立的自然教育中心最具成果。但是,台灣目前仍然缺乏以「軟體先行」概念建構的環境學習中心,這也是觀樹教育基金會持續努力的目標。
投身環境教育十餘載,觀樹教育基金會曾經參與、進行,但已經結束的環境教育專案包括:
◆認養台鐵舊山線苗栗段
◆彰化成功營區綠色環境學習營地
◆有機稻場
目前觀樹教育基金會正在執行的環境教育專案計畫,包括:
此外,觀樹教育基金會亦以「環境教育」為核心,參與產業文化創意輔導,其中較為知名的案例包括:
◆苗栗「三義ㄚ箱寶」
◆「鴨間稻」系列包裝設計
◆宜蘭「溪和三代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