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0年即將走到盡頭的這一天,我們與林農們難得不是在大雪山上碰面,而是到了甜柿最早在台灣開始大量種植的產地 – 摩天嶺。
有別於過去幾周的冬日豔陽,這是一個薄霧瀰漫的早晨,在霧雨飄散的甜柿園中我們見到了今天早上的主角—阿智。甫入果園,映入眼簾的果樹形象與一般果園截然不同,枝幹上長滿茂盛的苔蘚、蕨類,林農們無不面露疑色,開始疑惑今天來到的果園有何名堂。在摩天嶺眾多的果園裡,之所以會來到阿智這裡來,是為了帶大家一起來聽聽阿智在返鄉從農的十年裡,為了達到無農藥、無化肥栽培仍能維持經濟收益所做的各種「實驗」,還有對於果樹的觀察、照顧土壤的方法!
說到阿智對果樹的實驗,就不得不提到「斷水」這件事情。為了降低生理落果期的損失,大部分的甜柿農夫會採行一種俗稱「斷水」的環刻作業,對果樹主幹進行環狀剝皮來阻礙韌皮部運輸養份及賀爾蒙的功能。即便這樣的作業普遍認為能減低甜柿生理落果量,卻也容易造成甜柿樹勢在短時間衰弱而「敗欉」。在經濟收益與果樹健康中的天秤中,阿智權衡之下的作法也被現場眼尖的林農們發現,那就是將環刻的位置從主幹改到亞主枝、甚至是結果母枝上!這樣的作法,雖然增加了作業的繁雜度,卻能減少對果樹健康的影響,同時因為作業位置拉高而減少農夫長期彎腰的辛苦。
無農藥栽培不只是種植方法的改變,在經營思維上也必須有所調整。當友善甜柿產量有限,就必須思考多元化的產品線—從美如花朵的甜柿果乾、各種各樣的甜柿加工副產品,或是清脆的高海拔芭樂、果樹下的杭菊花。看到農夫們興致勃勃的詢問各種甜柿加工的做法、也互相交流自家的祕方,我想這次的觀摩,更點燃了一點大家的興趣及學習動力。
其實,對於常久以來都是採慣行方式耕作的農夫們來說,提到甜柿要無農藥栽培,很自然的會出現難以置信的反應,或是感覺對自己來說是遙不可及、或毫不相干的目標。但是,透過舉辦這樣子的「觀摩之旅」,看到不同農夫們面對果園經營的思考、還有管顧果樹的不同作法,我們希望這樣的看見與交流,能夠在林農們心中埋下小小的種子,期待在澆灌了各種養分後,這些種子有萌芽的一天。
從兩年多前我們與大雪山林農們相識以來,到現在大多人都已習慣了每一兩個月,就會有這麼幾個人遠從苗栗去到山上和大家相見:通常是辦理甜柿栽培管理的相關課程、或是到果園裡了解管顧的種種。不過,這段時間卻一直沒有機會能聊聊我們平常都在做什麼,當初又是為了什麼才有機會到大雪山上去。因此趁著這次外出觀摩的機會,我們也難得「反客為主」,將活動拉到裡山塾團隊駐點七年的苗栗苑裡來,帶大家更全面的認識「觀樹教育基金會」、更認識我們這群人。
在這次的觀摩裡,除了去到苑裡柑橘果園裡談論「裡山青果社」的運作與核心農友的反饋,也利用了簡單的「柑橘氣泡飲DIY」體驗活動,向大家介紹基金會除了從事林農們十分熟悉的友善農業輔導,思考的還有更寬廣層面的環境教育工作,其中包含了面對在地居民、環境與產業的社區營造,拉近消費者與生產者的城鄉交流平台、以及面對社會大眾的體驗教育活動。
老實說,安排這個小小的體驗活動還隱藏著另一個私心,那就是希望大家在享用佳釀後能「酒後吐真言」,在即將迎向新一年度的此時,分享這一年下來與我們相處的心情,也來聊聊大家對於自己果園的計畫!改變並非一蹴可幾的事,在合作兩年多的短短時間裡,大雪山的林農們能夠做到不使用除草劑、並開始裡解草生栽培的好,實在是一件不簡單的事情,也讓我們開始想像,未來還有什麼樣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