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八個再生農耕的核心概念
影片來自Advancing Eco Agriculture,中文翻譯來自綠蔭家園.香港。
這8部影片介紹了8個再生農耕的核心概念。雖然形式是有點像用ppt投影片上課的樣式,但他講解得很清楚容易了解,所以也不會枯燥。而這8個概念以合乎邏輯的方式排列,順著看下去之後,就會對農耕有全新的想法喔。
第一個核心概念是:『植物與生俱來對疾病與蟲害有免疫能力』。影片中介紹了一個有機黑莓園,5年沒有噴藥卻不怕斑翅果蠅。相對地,就在隔壁的黑莓園雖然每週噴藥,卻還是被果蠅侵襲。或許你會問,這怎麼可能呢?
第二個核心概念是:『礦物營養支援植物的免疫功能』。就像有些人身體比較好有些人就容易生病一樣,植物也是一樣,差別在於有沒有足夠的營養,這裡的營養指的是礦物質。或許你會問,可是我都有幫植物施肥啊?
第三個核心概念是:『微生物的代謝產物是植物更有效的營養來源』。植物會將光合作用合成的糖份,從根部滲出餵養土壤中的細菌。細菌有了這些能量,就可以開始生長繁殖,而生長所需要的礦物質就從土壤中取得。而當細菌死亡後,這些已經被細菌代謝過的礦物質營養就排放出來被植物吸收。相較於離子狀態的營養,植物吸收之後還要加工合成成他需要的形式。細菌代謝過後的營養植物吸收之後馬上可以用,省下不少能量做其他事情。這樣看來,我們之前把植物與細菌的關係比喻作「用光合作用產生的糖去買礦物質」好像不太恰當,感覺更像是「植物用簡單的食物畜養了一堆細菌奴隸,壓榨他們的血汗工作成果」……
第四個核心概念是:『品質驅動產量』。農夫通常會在意種植的產量,畢竟與收入有關。但這裡建議應該把焦點放在植物營養上,提昇植物的品質與健康。當品質提昇之後,往往產量也會隨著增加。或許你會問,那要怎麼提昇植物的營養呢?
第五個核心概念是:『健康的植物建造健康的土壤』。我們一般認為,健康的土壤才有健康的植物。事實上,這句話反過來也是成立的。因為植物在整個生命週期中,會將多達25%的光合作用產物送到土裡,餵養土壤中的生物。(如果是成長期的話這個比例更高)土壤中的細菌和真菌依賴這些養分,來建造健康的土壤。因此,只要在土上種植物,就會對土壤健康有好處。目前建造土壤最有效的方法,是多元種植多年生的植物,並且利用牲畜的力量。 都到第五個概念了,總算跟「草生栽培」有關係啦~
第六個核心概念是:『昆蟲是自然界的垃圾收集者』。當植物不健康的時候,會釋放出一些訊號,而這些訊號會吸引昆蟲的到來。也就是說,當我們在田裡看到蟲害的時候,應該要解決的不是蟲,而是該設法解決讓植物不健康的原因。用網路上的用語來比喻,看到有蟲就噴殺蟲劑,就像是「我們沒辦法解決問題,但我們能解決發現問題的人」。
第七個核心概念是:『病害是自然界的拆遷隊伍』。這個概念跟上一個很類似。病害與蟲害是自然界用來去除生病植物的手段。只要植物有足夠的營養,就有免疫能力免於病害與蟲害的侵襲。
第八個核心概念是:『雜草是土壤健康的晴雨表』。植物要健康成長,需要某些特定的礦物質營養與共生的土壤生物。而且每種植物的需求都不一樣。通常,作為先驅植物的雜草,適合的都是很不平衡的微生物以及很不平衡的營養組合。因此,當土壤越來越健康時,雜草反而會長得越來越差。而根據概念六和概念七,當作物比雜草健康的時候,反而是雜草會被病蟲害侵襲而非作物了。
這八個核心概念,共同勾勒出一個與傳統「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想法很不一樣的農耕想法。雖然因為篇幅的關係,對於「怎麼做」著墨甚少。但我們還是可以想像得到,就是要善用植物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