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土地及氣候,不斷學習如何照顧果樹的孫昌楙
我們採訪組一行兩人由豐原火車站搭著公車晃啊晃啊到達了東勢鎮上,電話聯絡了熱心的農友孫偉祐先生來接我們,回到了農友家裡,在庭院等著我們的是偉祐的爸爸孫昌楙和媽媽曾秋梅女士。在桌上豐盛的水果餵養下,我們一起瞭解了這個父傳子、子傳孫的三代務農家庭,是如何挑戰不可能的任務,照顧這一家人的生活和一大片的豐美土地。

有關於孫昌楙退伍之後回鄉接下爸爸的高接梨果園這部份,可以參考環境資訊電子報的這篇文章:https://e-info.org.tw/node/207769。我們聽到的是他一方面很用心的學習長輩的教導 , 同時另一方面也很積極地靠自己的思考以及去農業學校和農改場開的課上進修,瞭解土壤的特性以及病蟲害的防治等等。就這樣一方面累積經驗,一方面驗證自己所學,一步一步慢慢地調整。這樣生產水梨也有35年了。
經由親友邀約,他們在2011年加入了東勢的產銷平台『果本山農組合』,關於這個組織的形成,以及如何將好吃的高山梨嫁接到可以在東勢的高度(緯度) 的氣候就足以生產的神奇技術,則請看這篇:以果為本 東勢梨農創新路
從學習前人的經驗,到自己能做出一番成績,其實是透過不斷地思考與親身實驗。孫大哥說:有時候早上起來做體操的時候感覺今天的氣候,腦海中就在思考著最近果樹的需要是什麼?今天要做什麼事?
而從慣行農法轉換到草生栽培的過程, 也就是在這樣不斷地思考 “怎樣的土壤栽培管理才是對果樹最好的?” 中,逐漸摸索出來的一條新路。
因為 “土壤中有機質的量以及質” 就是影響水果風味最重要的因素,但以前的作法是一方面把草用除草劑解決掉,一方面又要去施用有機肥在土壤中,但是有些有機肥料的效果不好或是成本太高, 有些 “用來增加土壤中粗纖維成分的有機資材” 也不確定成分為何?
那為何不讓本來就生長在果園的雜草透過自然腐爛來給土壤養分呢?
孫昌楙說:
我們把土地養好了,土地才會餵養我們。

當然,消費者的需求也是造成生產者改變態度與作法的重要因素!像是「知果堂」等蔬果產銷通路,就是因為消費者的期待,都會以 “不使用除草劑” 作為收購水果時最基本的要求。
雜草管理方式
孫大哥說他們只有當草的長度長到會影響工作的時候,才會用背負式除草機割草。像是梨子要套袋的時候、或是要採收的時候啦,就會提前進行割草的工作。尤其是需要請工人來果園工作時,都務必要先整理環境,以免影響了他們工作的效率。
如果沒有影響到工作的時候就都不需要割草,最高的時候 草 甚至還長到腰間那麼高呢!

另外,還有特別栽種的綠肥植物:是在採收完梨子之後的冬天,種植苕子(又稱為野豌豆) ,一種蔓性的豆科植物,一方面增加覆蓋,同時還可以透過共生根瘤菌來固氮,增加土壤養分。因其喜歡冷涼的氣候,且要濕度夠才會長得好,是適合冬季至春季生長的半年生覆蓋作物。
孫大哥的作法是在採收梨子後、即將要修枝的那一次除草之前,就先灑 下苕子的種籽,因為割草之後的草葉就直接鋪在土壤上,可做為苕子成長時所需的養分。
結語
農友透過他人的經驗、自己的思考,選擇做出草生栽培這樣對土地最好的決定,也同時是對於所生產出來的水果有良好的品質(好吃同時又對身體安全及健康),為消費者做出了保證。